明代276年的历史啊,尾巴上的76年,那完全是靠张居正一人之力才赖以延续。我可以这么说,要不是有不世奇才张居正的出世,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提前60年就要到来。
图片
素材来源于网络
张居正的先祖曾跟随朱元璋起兵,虽然他这一脉已经远离军役,成为普通的耕读人家,但先祖以身报国的经历依然时刻激荡着他。张居正深受激励,很早就立下志向,愿做一张任人枕卧的草席,哪怕被屎尿污秽浸渍也义无反顾,不顾个人毁誉,也要造福天下。张居正立的是一个成圣之志,为了这个目标,他选的是一条经世致用之路。
嘉靖皇帝去世后,30岁的朱载坖继位,因为曾担任过朱载坖的王府讲官,张居正正式进入内阁。公元1572年6月,太后太妃联合冯保,以10岁的万历皇帝之名,革除了高拱的所有职位,令他即日出京返回原籍,首辅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。随后不久,另一名内阁成员离世,大明帝国的内阁里仅剩下张居正一人,加上他曾担任少保兼太子太保,是万历皇帝的老师,由他接替高拱的职位,理所当然。
图片
素材来源于网络
张居正走到了臣子生涯的最高点,他的首辅时代终于开始了,这一年他48岁。很长时间里,张居正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没有态度的人,现在他可以逐渐亮出自己的态度了。谋士不在一时一刻,他不像年轻时那么急躁了。从考中进士算起,已经过去了25年,他从那个容易冲动容易愤怒的年轻人,变成了一个内敛谦毅城府极深的老臣。他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内阁竞争,看到了太多人前赴后继的在自己眼前倒下,张居正决心要结束这一切,方法很简单,那就是牢牢掌握住权力。
权力只是实现理想的工具,他要做的是一个有力量能造福天下的臣子。此时张居正清晰地看到,大明从兴盛滑向迷乱。这个看似稳定成熟的国家,实则隐患重重,他决心改变这一切。他出任首辅后的十年,是明帝国蓬勃发展的十年,正在走下坡路的明朝出现了中兴气象。张居正认为,当时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君主势衰,以致政局失控,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斥纲纪,加强君对臣的统署。
图片
素材来源于网络
公元1573年,张居正向皇帝进献考乘法,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,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。公元1578年,张居正下令侵占全国土地,三年后他将已在局部地区实行的一条鞭法推行至全国。张居正的改革不仅清理出大量被富豪隐匿的田产,增加了国家税收,还简化了纳税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,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可以专心从事生产。
明朝中后期,国家财政陷入了严重的困境,一方面官僚机构臃肿,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,导致财政支出巨大。另一方面,土地兼并,民负担沉重,社会矛盾激化,朝廷财政收入逐年减少,这种财政困境严重制约了明朝的发展,改革势在必行。于是张居正提出进行全国性的田亩清丈,也是全面施行一条鞭法的基础。朱元璋最初定的天下税亩是超过8.5亿亩,但是到了弘治年间,清核天下田土只剩下6.2亿亩。土地兼并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地不断从中低产小民手里被侵占、掠夺、收买等各种手段归定到地主豪强的手中。
图片
素材来源于网络
朱元璋最初定的天下税亩,是超过8.5亿亩。但是到了弘治年间清核天下田土,只剩下6.2亿亩。这中间虽然会有一些土地被抛荒,分封给诸王或者收归官田、学田,但是这仅仅是占天下税亩极小的一部分。国家休养生息了二百余年以来,并没有多少土地流失的理由,仅朱元璋之后,就对贵州整省的开发,国家的税田,应该大量的增加才对,怎么反而少两亿多亩呢?答案就是土地兼并。
越来越多的土地,不断从中低产小民手里被侵占,掠夺,收买等各种手段归并到大地主豪强的手里。大量的土地归并以后,地主豪强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,又通过各种手段隐瞒土地数额,致使明朝账面上的税亩大量减损。另外,不仅仅是税亩,朱元璋还定了天下军屯田四亿多亩,这些土地,不包括在当地官员征税的黄册之内,到了晚明,这些土地也被侵占的所剩无多。粗略的估计,明朝此时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没有征收到应有的税。
图片
素材来源于网络
清丈土地,就是把这些隐瞒的土地清查丈量出来,以增加国家的收入。这就意味着,张居正要和封建社会的贵族阶层站在对立面。没有人会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去剥夺自身的好处。这是要跟整个天下,跟封建社会中最强大的群体作对,没有谁会因为国家的利益,肯把自己的既得利益老老实实的吐出来的。历史上,多少伟大的人这样为国家谋福祉,其结果,几乎都没有善终。以张居正的智慧,他又如何不知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